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称为正视;若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也就是屈光不正。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
1、遗传因素:大量调查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常可见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会增大。其中比较明确的是,高度近视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环境因素:长时间近距离平面固视是我国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叠加上环境照明不佳、阅读字迹过小或模糊不清、持续阅读时间过长、缺乏户外活动等因素,更加促使近视的发生与发展。3、诱发因素:有研究提示,微量元素缺乏、营养成分失调以及大气污染可能都是近视的诱发因素,长期近距离平面固视会促使近视发生发展。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7月13日公布的2020年普查数据,此次普查涵盖全国8604所学校,共247.7万人,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14.3%,小学生35.6%,初中生71.1%,高中生80.5%。
1、杜绝长时间平面固视(眼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视线距离内,观看二维平面的事物,如看书、看手机、看电视等),长期平面固视可使睫状肌的收缩和拉伸功能以及晶状体的调节能力降低,最终导致视力的恶化。
2、控制用眼距离,避免用眼距离<33cm,工作或阅读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护眼原则,保持良好坐姿。
3、注意用眼时间,近距离看电脑、看电视、看书或做作业30-40分钟,看远看近眼球调节运动5分钟,缓解眼部长期看近导致的睫状肌紧张痉挛、调节力变弱,让眼睛充分放松。

4、增加户外活动,每天必须有2小时以上,或每周10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

5、正确的握笔姿势,手指握在笔尖上方一寸,拇指与食指不相交叉,能看到笔尖。
6、早晚各进行一次看近看远的视力训练,增加眼睛调节灵活度。

7、改善照明环境,避免在较暗光线下学习工作,使用台灯时,选择黄色或没有屏闪的LED白炽灯,台灯放置书桌左上角45度,能全部照明课本。
8、保障充足睡眠,中小学生每天应保持10小时以上的睡眠,高中生每天应保持9小时以上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8小时睡眠。
9、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公交车上看书,不要边走路边看书。
10、注意饮食,多吃含胶原蛋白和维生素A的食物,不要摄入太多甜食。

11、短刘海,避免长刘海,及时治疗倒睫及上眼睑下垂。

12、弹乐器,看谱时间长,会导致近视快速加深,建议背谱练习。

13、定期检查,科学防控,一般三个月到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测。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双眼可以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同时看左、看右、看上、看下。当一个物体近距离在我们眼前做前后运动时,我们的双眼还会做相对和相背运动:随着物体临近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瞳距会变小,两个眼球做相对运动;随着物体远离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瞳距会变大,两个眼球做相背运动。

我们双眼注视屏幕的时候,由于裸眼3D技术可以让我们的双眼看到两幅不同的画面,据此我们的大脑可以合成出虚拟的三维立体图像。在这个三维立体图像里,如果有一个物体在我们眼前做前后运动及上下左右运动,就会促使我们的双眼既同时看左、看右、看上、看下,又发生眼球的相对运动和相背运动,这些复杂的运动是基于我们大脑中虚拟出的立体图形的变化。当我们注视的这个虚拟物体在眼前做前后运动时,还会让我们的睫状肌和晶状体做调节运动。所以,裸眼3D视觉训练可以让我们的眼直肌、眼斜肌、睫状肌、晶状体同时获得锻炼,让大脑的图像处理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让大脑的图像处理能力和眼部的运动能力更加协调,实现完美的眼部运动和视神经系统协调锻炼,让我们的视力系统和神经系统获得提升和改善。